共计 926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俗话说的好,知其然还须知其所以然。很多东西貌似我们听过很多遍,但是终究也许也是没有明白其真义的,至少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的,比如说我们常说的“坐怀不乱”,对柳下惠先生了解又有多少呢?
从史书上资料看来,柳下惠(前720—前621)展氏,名获,字禽,春秋时期鲁国人,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。“柳下”是他的食邑,“惠”则是他的谥号,所以后人称他“柳下惠”。据说他又字“季”,所以有时也称“柳下季”。他做过鲁国大夫,后来隐遁,成为“逸民”。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,他“坐怀不乱”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。《孟子》中说“柳下惠,圣之和者也”,所以他也有“和圣”之称。因他居官清正,不贪污受贿,不包养二奶,受同行妒忌,终郁郁不乐弃官归隐。相传某寒夜,柳下惠出差晚归,不便吵醒门卫,遂宿于郭门。有一个身份不明的女子亦来城门夜宿,柳下惠恐她冻死,让她坐在自己怀里,并解开外衣将她裹紧,相拥坐了一夜,无做爱之实。于是柳下惠被誉为“坐怀不乱”的正人君子。
这当中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:第一,那名女子不是自愿坐到柳先生怀里去的;第二,柳下惠他老人家是本着救人的目的拥住女子,不是被施了美人计。虽然就此并没说明柳下惠老先生就不是谦谦君子,但是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柳先生坚定得像地下党。至少说来俗语讲的“君子爱江山也许爱没人也胜之一筹”。已有吴三桂的一怒为红颜,有唐明皇的马嵬驿赐死杨贵妃,江山丢掉。但是从人性说来,也许对美女都不是打了免疫针剂那么简单了。
在那个空气中都弥漫着纯洁的古代,在那个大家都发乎情止乎礼的古代,道德感充分发达的古代,这种视美女若无物存在的可能是完全存在的。在古代,有人是追求孔孟的圣人境界的,就是不允许犯错,有着视天下黎民于己出,怀天下苍生之气息而存,追求圣人境界,一切的其余诱惑皆是浮云的。
看来,某时候,圣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,圣人可不是那么好做的。
对史实,也许是深入了解了,我们才能去伪存真,看到很多表象之下的东西。不是我们的一味表面理解就可以的。所以我们对耳熟能详的东西,其实看上去似乎想当然,可能事实却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的,比如这个故事,就不是大多人所理解的那样了。
规律和事实是从实践中来,最后划归到再次的实践,所以要知其然还须知其所以然。
考究是一种生活的态度~
@sailor:其实是好多东西说着说着本意都丢失喽
柳下惠是我的老乡
@Louis Han:是吗?那还真巧,呵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