匆匆:关于时间流逝

102次阅读
没有评论

共计 2365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匆      匆

文/朱自清

燕子去了,有再来的时候;杨柳枯了,有再青的时候;桃花谢了,有再开的时候。

但是,聪明的,你告诉我,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?——是有人偷了他们罢:那是谁?又藏在何处呢?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:现在又到了哪里呢?

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;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。在默默里算着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: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,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,没有声音,也没有影子。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。

去的尽管去了,来的尽管来着;去来的中间,又怎样地匆匆呢?早上我起来的时候,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。太阳他有脚啊,轻轻悄悄地挪移了;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。于是——洗手的时候,日子从水盆里过去;吃饭的时候,日子从饭碗里过去;默时,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。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,伸出手遮挽时,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。天黑时,我躺在床上,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,从我脚边飞去了。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,这算又溜走了一日。我掩着面叹息。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。

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,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?祗有徘徊罢了,祗有匆匆罢了;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,除徘徊外,又剩些什么呢?过去的日子如轻烟,被微风吹散了,如薄雾,被初阳蒸融了;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?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?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,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?但不能平的,为什么偏要白走这一遭呢? 

你聪明的,告诉我,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?

这篇文章讲的是时间一去不复返,不要虚度光阴。从中我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,联想到了自己已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,而这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我却干了些什么呢?只有徘徊罢了,只有匆匆罢了。在这些匆匆日子里,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?

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:一个公司人员向老板请假,公司老板对他说,一年365天,52个双休日,减去这104天,还剩261天,你每天还有16个小时不在工作岗位上,减去这170天,还剩91天,你每天用30分钟喝咖啡,用掉23天,还剩68天,你每天吃饭用1小时,用去46天,还剩22天,你通常每年向公司请2天病假,只剩20天,每年有5个节假日,公司不上班,减去这5天,还剩下15天,公司每年慷慨地向你放14天假,这样算下来,你工作时间只剩1天,而你还要请这1天假。读完这则笑话,我不仅哈哈大笑起来,笑完又有一丝寒意,虽然这位老板计算时间的办法不一定准确,但是这足以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。

朋友,每当你打电脑的时候,日子从键盘上过去,看电视的时候,日子从屏幕里闪去。朋友,人生虽短暂,但细细地算一算,一生中我们有多少时间是用在工作、学习上呢?记得陈忠实曾经说过:无论往后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挫折、怎样的委屈,不要动摇,不必辩解,走你自己的路吧!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,都会耗费心力,耗费时间,耗费生命,不要耽搁自己的行程。

朱自清小传:

朱自清,原名自华,号实秋。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省海洲(今东海县)。1917年考取北京大学文科哲学系,改名“自清”,取字“佩弦”,1920年毕业,获文学学士学位,次年4月加入中国新文学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,初期写诗,长诗《毁灭》为人称道。1924年12月出版第一部诗文合集《踪迹》。

朱自清自1920年至1925年,先后在杭州、扬州、吴淞、台州、温州、宁波等地中学与师范执教,与俞平伯、陈望道、叶圣陶、夏丏尊、丰子恺、朱光潜等先后共事并成为好友。1925年8月赴北京任北京清华学校大学部国文教授,自此与清华结缘一生,直至1948年10月12日病重逝世。

朱自清一生作品与学术著作达二十余种,中有散文集《背影》(1928)、《你我》(1936)、《欧游杂记》(1934)、《伦敦杂记》(1943)。杂文集《论雅俗共赏》(1947)和《标准和尺度》(1948)等。

 

关于《匆匆》:

《匆匆》初刊于1922年4月11日《时事新报》副刊《文学旬刊》第34期。1924年12月收于诗文合集《踪迹》(亚东出版社)。1953年收于北京开明书店版的《朱自清文集》。1997年收于朱乔森(朱自清的儿子)编,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朱自清文集》。

朱自清在写作《匆匆》前后均有自述,见于给好友俞平伯的书信二则之中。“日来时时念旧,殊低徊不能自己。明知无聊,但难排遣。‘回想上的惋惜’,正是不能自克的事。因了这惋惜的情怀,引起时日不可留之感。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,名曰《匆匆》。本想写散文诗,故写得颇长。但言节词句太弛缓了,或者竟不是诗也未可知。待写完后再行抄寄兄看。”(1922年3月26日)[1]

“《匆匆》已载《文学旬刊》,兄当已见着。觉可称散文‘诗’否?我于那篇大作当惬意,但恐太散文了!兄作散文诗,说是终于失败,倘不是客气话,那必是因兄作太诗而不散文,我的作恐也失败,但失败的方向正与兄反,兄谓何如?……我的《匆匆》,一面因困情思繁复,散较为适当,但也有试作散诗的意思。兄看我那篇有力竭铺张底痕迹否?”(1922年4月13日)[2]

在这两处自述中,朱自清述说写《匆匆》的起因,探讨《匆匆》的体裁,再三询问好友对此文的意见,可见朱自清对这篇小品的珍爱。   

朱自清的第一本诗文集《踪迹》收诗作31首,散文7篇,这篇作品被列在诗作中,由此推断,朱自清认为他创作的首先是诗,再次是一篇散文诗,一篇更像散文的散文诗。然而,后人评此文,多将此文视作散文,连朱自清的儿子朱乔森编的文集也将此文编排进散文卷。

通过朱自清的书信,我们可以知道,他的朋友俞平伯应该是评论此文的第一人,但是遗憾的是,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俞平伯的回信了,因为“这些书信全在运动中丢失或毁掉了。”


[1]《朱自清全集》第11卷,120页。朱乔森编,江苏教育出版社,1997年11月。

[2] 同上,122页。

正文完
 
dallen
版权声明:本站原创文章,由 dallen 2010-04-14发表,共计2365字。
转载说明: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-4.0协议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评论(没有评论)
验证码